
拾荒者
為什麼要做拾荒?
「缺乏人際互動連結或意義感」
約40%的拾荒者屬於此類型
有許多拾荒者,其實並不是因為經濟壓力而從事拾荒工作,而是當作退休後消遣時間的事務,蔡阿姨也表示,她只有下午的時候才會工作,拾荒是「做身體健康」的,換得的金錢就當額外的收入,此類拾荒者較無經濟壓力。
此外,許多拾荒者因為獨居、或是與子女感情不佳,選擇出來做拾荒,除了彌補人際交流互動外,亦可為生活賺取一些微薄的收入。

我都不會生病,每天早上起床都會騎腳踏車,做這個(拾荒)就當作順便運動。
「工時無法固定」
約30%的拾荒者屬 於此類型
有許多拾荒者投入拾荒工作,是因為家人生病,隨時需要他人照顧,例如:老年癡呆、身心障礙等,在此情況下,患者時常會出現突發狀況,因此,固定工時、早九晚五的工作並不適合照顧者,許多人就會選擇從事彈性工時的拾荒工作,方便照顧家人。
對於這類型的拾荒者來說,要同時兼顧工作及照顧家人,是個不小的負擔。

有些拾荒者也會帶著生病的家人一起工作,方便就近照顧。
「有經濟壓力但缺乏主流市場就業技能」
約30%的拾荒者屬於此類型
一些受訪者提到,自己之所以會來做拾荒,是因為年紀大了很難找工作,但家中收入不穩定,加上中、低收入戶資格取得的限制,使得他們轉而從事拾荒一類的非典型勞動工作,相對受他人雇用而言,拾荒對年長者的工作門檻限制較低,只要有一台推車就能開始工作。受訪者皆有提到「年紀大了找工作很難、人家不想用你」云云,屬於在求職上因為年齡受到歧視,轉而投入接近自僱型態的拾荒工作。

就算你只想做洗碗工,年紀大也沒人要你啦,他們要招募員工也不會找我們這種人。

投入拾荒工作的原因
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對勞動參與率的調查,民國111年我國65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僅占9.62%,遠低於南韓的36%、日本25%、美國18%。為改善中高齡者的就業處境,台灣也在民國108年起通過〈中高齡者和高齡者就業促進法〉,鼓勵企業繼續雇用符合勞動基準法中得強制退休要件*的年長者,並在企業端、就業中心提供額外的就業促進資源。然而,根據團隊實際調查,許多年長者在就業時仍然面臨年齡歧視,再加上身兼照顧者使他們需要彈性的工時,拾荒工作就成為他們最後的選擇。
*註:我國強制退休年齡為65歲
為何多為女性年長者?
為什麼比起男性,有更多女性投入拾荒者工作?
團隊採訪五角拌時,成員舜仁提出了這兩個答案:
一是男性比較愛面子,可能認為拾荒工作不夠體面,而較不願從事,追究原因,這可能源自於父權社會中對男性陽剛氣質、男子氣概的追求與競爭,影響了男性群體對拾荒工作的看法,使得他們較少投入拾荒工作;
二是,在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中,拾荒接近於清潔工作,屬於女性的工作範疇,且照顧者多為女性,投入門檻相對男性較低。
拾荒者的工具們
推車&彈力繩
拾荒者要攜帶大量回收物行走十幾公里,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就是推車,不僅省力也省時!在把手上,也會掛有幾個專屬放置私人物品的小袋子!有時為了多賺一點,他們在放回收物時也會利用紙板擴大推車的載物面積!
彈力繩則是用來固定可能會亂跑的回收物,有些拾荒者甚至會向自行車店索取不要的輪胎內胎代替彈力繩,非常環保又實用!
美工刀
將紙箱分裝拆解時,用美工刀割開紙箱的膠帶,省力又方便!美工刀也是拾荒者時常必備的工具喔!
斗笠&雨衣
拾荒途中遇到下雨大太陽怎麼辦?部分拾荒者會戴著斗笠工作,除了抵擋毒辣的太陽,也可以順便遮擋風雨,大多數拾荒者也會攜帶雨衣,免得淋濕。
塑膠袋
對拾荒者來說,一兩元的塑膠袋非常珍貴!是用來裝拾撿到的回收物,通常換取方式為向回收廠索取,賣出幾包回收物,就會得到幾個塑膠袋!